102北週日 吳O芬(公司、職稱不公開)
上課之前:為了解決實務困境而踏上學習之路
近年來,我開始擔任專案經理(PM),帶領團隊推動新系統的開發專案。由於缺乏系統性的PMP知識背景,面對創新與變動頻繁的挑戰,以及計畫經常調整的情況,即使透過自學或向同事請教,也難以有效解決實務上的問題。
經朋友推薦,我得知仕新在專案管理領域的教學評價良好,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現今的PMP課程已轉型為「混合式管理」(Hybrid Management),融合了傳統計畫管理與敏捷(Agile)方法。這樣的雙軌架構,特別適合如金融產業這類需同時面對嚴格監管與靈活應變需求的環境。
考量自身專案需求,我決定透過正式上課的方式,補足自己在專案管理上的知識,釐清過去混淆的觀念,並最終選擇了仕新,開始我的專案管理之旅。
過程挑戰:在高壓生活中堅持學習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平日要帶團隊衝刺專案、假日還得上課、讀書與準備考試,真的壓力山大。我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成課程、順利應考。
但我也深知,要讓自己成為一位能解決問題的PM,必須補強知識體系。因此,我咬牙堅持,放手一搏。
事實證明,黃喆老師與陳老師的教學方式確實相當出色。即使我沒有花太多時間死記硬背(畢竟我本身不太喜歡背誦),但在老師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的引導下,我能夠快速掌握PMP結合敏捷的核心理念,並逐步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
上課與實作:觀念整合與實務應用的最佳搭配
如同前述,課程期間我的生活處於高度忙碌狀態,但我依然努力把握每一次課堂的機會,特別是當老師分享實務經驗與案例時,總能觸發我對實際工作的省思與應用。
在這次仕新的PMP課程中,我特別欣賞黃喆老師的教學風格。他的課程強調邏輯性與實務整合,將傳統計畫與敏捷(Agile)相結合,完整呈現PMP現今所主張的「混合式管理」(Hybrid Management)觀念。
其實,現在的PMP課程已有高達七成的內容與敏捷相關,而黃老師在課程一開始便強調:「不要因為專案有局部不確定性,就全面套用敏捷,而是應該依需求採取Hybrid模式。」 也就是說,對於清晰、可預測的範疇,仍應使用傳統計畫管理方式執行;而具有高度變動性與創新性的部分,則採用敏捷手法。這樣的彈性搭配,對於金融業這種高度受監理但又需創新應變的行業格外適用,其實放眼台灣多數企業也都能從Hybrid中受益。
黃老師更分享了許多他在業界實際導入Hybrid計畫管理的經驗,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也激發我在實務中思考如何靈活運用。
實作與討論:從「工具」到「轉化」的學習歷程
課程設計也非常用心,每週除了理論課程外,都安排了課中與課後實作練習。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將實際工作中的專案帶入討論與演練,這種方式讓我們能真正理解PMP提到的工具與技術如何在現實中應用於Hybrid計畫與敏捷管理。
更難能可貴的是,透過分組討論,大家得以交流各自的實務經驗,進行知識上的碰撞與激盪,讓學習更具深度。而黃老師每週都會依據各組的成果給予具體建議與回饋,使我們能即時修正觀念、補足盲點,進步非常快速。
我會建議學員:務必跟上黃老師安排的進度,不要缺課、專心聽講、主動提問,並按部就班完成每項練習。 老師的引導節奏已經非常精準,只要跟著走,就能穩定建立起PMP的知識體系。
考前衝刺:理解為本,勝過背誦
到了考前,我的準備重點放在理解考古題的邏輯,遇到卡住的題目,我會翻講義、詢問老師,而不是一味死背答案。我深信理解比背誦更重要,尤其是PMP這種強調情境應用與思考邏輯的考試。
我還記得黃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我不想教出一堆拿到PMP證照,卻不會做專案管理的PM。」這句話深深打動我。他與陳老師都強調——不要只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而是要真正把PMP的知識生活化、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雖然我自認沒有很努力念書,也沒有太多時間準備,但憑著課堂上的紮實訓練與理解導向的學習方式,最終還是順利通過了PMP考試,也證明這一套教學流程非常成熟而有效。
給仕新的話:一次跨越、一次成長
非常感謝仕新的黃喆老師、陳老師與所有助教的支持與協助,讓我順利取得PMP證照。這次參加課程,原本只是想重新檢視我作為PM時的做法與PMP架構有何差異,沒想到收穫遠超預期——我真正理解了「PMP不只是傳統計畫管理,更涵蓋了敏捷與Hybrid管理思維」,而這些也正是當代專案管理的核心。
老師們課堂上分享的案例與業界經驗,對我的工作產生實質的幫助,讓我學會如何靈活整合理論與實務,也更加確信——只要觀念正確,不斷思考如何與工作整合,就一定能在專案管理上更上一層樓。
再次謝謝仕新的所有夥伴,包含老師、助教以及一起努力的同學們,這段PMP學習旅程,將會是我職涯中重要的轉捩點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