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黃O暐(114/06/05考取PMP)

  103北平晚 黃O暐 (東元電機(股)公司 技術長)

上課之前

我原本就擔任PM的工作,帶著專案團隊透過資訊系統的開發建置來解決金融產業的問題。儘管沒有PMP的證照,工作上也能順利的進行,但有專案面對變動需要創新,計畫經常更動,雖然有自己找過相關資料研讀,但仍不足以解決在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後來透過同事推薦仕新在專案管理領域的教學口碑不錯,也了解原來PMP已經是混和式管理,結合計畫與agile。其實蠻適合金融產業受限主管機關的法規,但又需要彈性變動,蠻適合使用。思考了幾天,決定以上課的方式來補充自己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釐清一些混淆的觀念,最後選擇了仕新開始我的專案管理之旅。

其實,對我來說,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課、讀書、考試,是讓我很……的一個決定,因為我已經預知許多人生的轉變將會在這段時間同時發生。首先是工作性質上的轉變,然後是生活型態的轉變,我即將在上課的第二週迎接女兒的誕生。其實,我也一度很懷疑我是不是能夠順利的完成課程,參加考試。但是,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結果證明,黃喆老師、陳老師真的很有一套,因為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讀書,因為我真的沒時間;我也沒有很努力的背書,因為我討厭背書。黃喆老師真的是用邏輯性、系統性的方式,讓PMP整合計畫+敏捷的知識滲透到生活中,所以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並把這些知識內化,成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我的生活在課程開始後,就一路大爆炸。工作上,要適應全新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團隊,這真的是件辛苦的事情。白天上班,晚上還要找時間自己做功課去追趕新工作上的事務。而前幾週的課程,又有很多重要的觀念要理解,因此我只能趁著記憶還很鮮明的時候,利用時間對著課本把黃喆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與例子回憶一下。我個人覺得黃喆老師的教學法很不錯,很重視邏輯,以及整合計畫+敏捷的實際應用現在的PMP課程已經有6~7成的內容都與敏捷有關,這是很多人還不知道的,包含身邊過去在2021年前就已考取證照的同事也不知道。而黃老師也在課程一開始就讓大家知道,不應該因為專案有局部不確定,就全面敏捷,而是採用Hybrid的方式,清楚完整的地方採用計劃管理依照計畫執行,具有變動性的部分則採用agile手法。上課過程,老師也分享非常多他自身過去在業界Hybrid計畫+敏捷的相關經驗,可以讓我思考更多在實務上的應用,除了金融產業外,Hybrid應該適合台灣大部分企業,專案可以彈性應用計畫、Hybrid或敏捷這些手法。

除此之外,課程每周都有安排課中實作以及課後實作,透過每一組把專案工作帶入,可以很清楚了解PMP內所說的工具及技術如何將Hybrid計畫+敏捷應用到職場實務中,對於學習上也很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透過小組討論,同學間可以互相討論專案實務上如何操作,可以有一些知識上的碰撞,相互學習。而每週上課時,黃喆老師也會依照每組的成果給予專業意見,可以讓我們即時調整觀念,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課程學習上我的建議是按照黃喆老師安排的進度走,上課千萬不要缺席,而且要專心,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請教老師,一定要弄懂;回家記得要趁記憶鮮明時趕緊複習;該加入會員、該準備學經歷、該報名考試,請依照黃喆老師的建議,我想這真的是專家判斷的最好實例,這個process真的已經很成熟、很有用。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後,我依照陳老師的建議,快速的翻閱講義,只要覺得沒啥印象的,就做個記號,很快就能把我比較不熟悉的部分,全都標示出來,然後先把這些不熟的部分,都看熟。反覆個幾次,什麼東西在哪一章,大概就都有印象了。而且每次看講義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考前衝刺
我的考前衝刺,是以架構表為主軸,去思考這些流程如何進行、如何聯結,遇到有卡住的地方,就去翻閱講義,或者求助老師。最後,才做考古題,考古題主要是用來驗證自己對各領域知識、流程以及流程銜接的熟悉程度。最後,列出一些該背的東西,然後就努力的去記憶(因為我覺得硬背的,很快就會忘記)。

我記得黃喆老師說過:”他不想教出一堆有PMP證照,但是不會做專案管理的PM”,所以他希望我們能夠把PMP的知識都生活化;陳老師也說過:”PMP的這些TT,是真的可以用在生活中的”,當然每個人的念書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我真的很認同黃喆老師與陳老師說的,儘量去理解這些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在生活中。

經過幾次模擬考,黃喆老師建議我可以5/26去考,可是我延後了一週,到6/5才去。因為我其實並沒有很用功,也沒有花很多時間讀書,所以我一直很擔心會考不過。但是,事實證明黃喆老師的這整個輔導流程真的很成熟且穩定。我去考,就順利的過關了。

另外,仕新提供的考前複習也很有用,能夠再一次幫助同學把邏輯連貫起來。也可以很快的檢視自已哪邊有所遺漏。

給仕新的話

首先謝謝仕新黃喆老師、陳老師與助教們的協助,讓我能順利考上PMP。這次參加課程,原本我是抱著利用這次機會,重新檢視我當PM時所進行的工作與PMP架構有什麼差別,卻因此了解目前專案管理跟過往的純計畫性不同,同時也了解agile其實就是PMP的一部分,甚至占了一半以上的比重,還有Hybrid計畫+敏捷,這是我上課前沒有料想到的額外收穫。也謝謝老師們在上課過程分享的案例對於我在工作上有相當的幫助,也確實觀念只要清楚,且不斷思考如何與工作整合,屆能讓我順利考取PMP證照。


再一次謝謝仕新的各位夥伴(包含各位老師、助教與同學)。謝謝。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陳O亘(114/06/05考取PMP)

  102北日 陳O亘 (美商安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Sr. Manager of Product and Program Management)

上課之前

我在科技/電子/軟體產業長期擔任PM相關的工作,約有近20年工作經驗。前十年主要在ODM與系統廠開發客戶所需的device module與系統。近十年則是擔任PM部門的主管,帶著PM團隊與product owner、engineering team與QA team,開發server管理相關的software and firmware solution。儘管沒有PMP的證照,憑藉將近20年的工作經驗,工作上大多也能夠順利進行。但在產業變動快速,產品複雜性提高以及更多跨產品與跨部門的整合要在solution的開發上進行。身為PM leader的角色,除了想取得證照以身作則之外,另外還想驗證過去實務上的經驗與做法,與PMI/PMP定義的做法,有什麼樣的差距。透過課程也希望能學習到是否有以前未注意到的部份?能否運用到現在的工作實務上?希望後續在工作上,讓產品跟計畫的管理可以更順暢。透過網路上的推薦資訊,經由LINE諮詢並參加了線上說明會以及課程試聽後,決定參加仕新的PMP課程,期望經由課程參與來補充自己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釐清觀念,期望能順利取得證照並透過取得的知識運用到後續的工作之中。

其實,在忙碌的工作情況以及照顧家庭的責任下,要排出時間參加課程以及後續的複習與考試,著實是不小的挑戰。結果證明,黃喆老師與陳老師累積多年的豐富經驗,能提供學員們系統化的教學內容與思考邏輯,讓PMP整合計畫+敏捷的方法論轉化專案管理知識的獲取、考題與案例的邏輯拆解,讓我很容易就能把相關資訊理解,並把這些內化成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工作忙碌+家庭照顧之外,每週要撥出時間來上課加上後續的備考,著實是不小的壓力。仕新在課程的安排上提供學員彈性的選擇,為了督促自己選擇了實體課程。每週日早起從桃園搭車到台北上課,有種回到學生時代的感覺。在六週的課程之中,老師編纂的精要PMP課程講義,搭配隨堂的注釋以及各種案例,都十分有助於上課內容的理解與強化記憶。尤其,在近年來PMP考試以及業界實務,從計畫性專案管理轉向Agile敏捷思維或者是混合模式,在課堂中黃老師不斷強調這樣的變化以及一再提醒同學兩者之間的差異,需要注意以及著重面向的區別。讓我瞭解到PMP的趨勢上從計畫性往敏捷或是混合模式移動,更加重視人與人的互動、團隊能力的建立上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上課過程中,老師也分享非常多他自身過去在業界實務的經驗,不論是實作或者是顧問協助的各種案例,讓我對於計畫性管理、Agile敏捷式管理,或者是結合兩者的Hybrid模式都有更多的理解。而我自己服務的企業,屬於Hybrid模式的產品開發流程,也能使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交相驗證這些方法在企業實務的面貌。

除此之外,課程每周都有安排課中實作以及課後實作與考題練習,透過每一組把專案工作帶入,可以很清楚了解PMP內所說的工具及技術如何將Hybrid計畫+敏捷應用到專案實務中,對於學習上也很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透過小組討論,同學間可以互相討論專案實務上如何操作,可以有一些知識上的碰撞,相互學習。而每週上課時,黃喆老師也會依照每組的成果給予專業意見,可以讓我們即時調整觀念,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課程學習上我的建議是按照黃喆老師以及仕新團隊安排的進度走,不要缺席,可搭配e-Learning影片喚起上課中部熟悉的記憶,若在課堂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老師或是進行討論,對於釐清問題點有很大的幫助。課後要把握下次上課前複習,並搭配課後練習。另外,仕新團隊在協助PMP考試的報名,不管是註冊或是專案履歷的輔導,都有充足的資訊,帶著學員們一步一步依循流程與進度,完成資格審核與報名。在黃喆老師與仕新團隊多年累積的輔導經驗,不論是課程知識的獲取以及報考流程協助,都十分成熟與專業,follow the process and trust the professionals,一切都會順利,水到渠成。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後,依照老師的建議,快速的翻閱講義與上課的筆記,並搭配e-Learning的影片,讓課程中接收的資訊與知識可以更加熟悉,不夠熟悉的部份也有機會持續複習。另外搭配模擬考試,讓念書的結果可以得到驗證。雖然O1到O6的模擬考成績不甚理想,大約是在60分至70分出頭的情況。在老師的鼓勵與督促下,搭配讀書會的錯題分析、邏輯拆解、老師與同學的交互討論,講義與影片的複習,讓相關的PMP知識可以進一步烙印在腦海中。


考前衝刺

我的考前衝刺,是以PMP講義與Agile總複習講義,搭配e-Learning影片與L7至L13的解題影片為主,並針對O1至O6模擬考題,進行知識理解與答題邏輯訓練。另外搭配以下的方式並依據考試時間排定複習計畫。

  • 模擬考錯題註記,並與講義參照。題目中若有較陌生的部份,通常是ITTO的部份,使用ChatGPT快速查照PMP的流程。例如issue log在各流程中使用的情況。

  • L7-L13解題影片觀看+筆記,訓練自己閱讀題目的邏輯以及解題的邏輯。

  • 參加讀書會,學習答題邏輯以及練習答題邏輯。 

    • 判斷是Agile、計畫式、或是混合方式。牽涉到人與人互動的判斷、流程的應用。

    • 解題情境, 

      • 這個狀況下一步要如何處理?

      • 這個情況首先應該要作什麼?

      • 這個情況當初應該要做什麼可以避免?

  • 模擬考:O1~O6重複練習,間隔一週以上避免背答案。O1~O4總共3次,O5、 O6兩次。

  • 考前一天將錯題頻率比較高的題目再看過一次,對照講義與相關資料,梳理邏輯。

在考試安排的部份,原本希望安排在5月中旬考試,但因專案履歷上傳PMI網站以及取得核可的時間較晚,又遇上Computex活動工作忙碌,可能複習的時間會不夠。故在選定現場考試後,排定在5/29考試,但不幸在5/26確診只好延期到6/5考試,也多了幾天可以複習。在仕新提供的課程資料、模擬考複習與讀書會協助之下,很順利地通過PMP考試取得證照。


給仕新的話

首先謝謝仕新黃喆老師、陳老師與助教們的協助,讓我能順利考上PMP。這次參加課程,原本我是抱著利用這次機會,期望取得證照並重新檢視我在PM實務工作上與PMP架構的區別,透過課程順利取得證照外,也加強了自己在專案管理上知識的累積。非常感謝老師們在上課過程分享的案例,對於我在專案管理知識上的累積上有相當的幫助。透過系統化的知識累積與邏輯拆解訓練,將知識與實務結合,讓我順利考取PMP證照。


再一次謝謝仕新的各位夥伴(包含各位老師、助教與同學)。謝謝。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吳O家(114/06/27考取PMP)

  103北平晚 吳O家 (華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上課之前

我原本就擔任PM的工作,帶著專案團隊解決設計及工程建置類的問題。儘管沒有PMP的證照,工作上也能順利的進行,但有專案面對變動需要創新,計畫經常更動,雖然有自己找過相關資料研讀,但仍不足以解決在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後來透過同事推薦仕新在專案管理領域的教學口碑不錯,也了解原來PMP已經是混和式管理,結合計畫與agile。其實蠻適合金融產業受限主管機關的法規,但又需要彈性變動,蠻適合使用。思考了幾天,決定以上課的方式來補充自己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釐清一些混淆的觀念,最後選擇了仕新開始我的專案管理之旅。

其實,對我來說,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課、讀書、考試,是讓我很艱難的一個決定,因為我已經預知許多人生的轉變將會在這段時間同時發生。首先是工作性質上的轉變,常常進行國外出差導致課程時間上難以配合。其實,我也一度很懷疑我是不是能夠順利的完成課程,參加考試。但是,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結果證明,黃喆老師、陳老師真的很有一套,因為我並沒有花很多時間讀書,因為我真的沒時間;我也沒有很努力的背書,因為我討厭背書。黃喆老師真的是用邏輯性、系統性的方式,讓PMP整合計畫+敏捷的知識滲透到生活中,所以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並把這些知識內化,成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我的生活在課程開始後,就一路大爆炸。工作上,要適應全新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團隊,這真的是件辛苦的事情。白天上班,晚上還要找時間自己做功課去追趕新工作上的事務。而前幾週的課程,又有很多重要的觀念要理解,因此我只能趁著記憶還很鮮明的時候,利用時間對著課本把黃喆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與例子回憶一下。我個人覺得黃喆老師的教學法很不錯,很重視邏輯,以及整合計畫+敏捷的實際應用。現在的PMP課程已經有6~7成的內容都與敏捷有關,這是很多人還不知道的,包含身邊過去在2021年前就已考取證照的同事也不知道。而黃老師也在課程一開始就讓大家知道,不應該因為專案有局部不確定,就全面敏捷,而是採用Hybrid的方式,清楚完整的地方採用計劃管理依照計畫執行,具有變動性的部分則採用agile手法。上課過程,老師也分享非常多他自身過去在業界Hybrid計畫+敏捷的相關經驗,可以讓我思考更多在實務上的應用,除了金融產業外,Hybrid應該適合台灣大部分企業,專案可以彈性應用計畫、Hybrid或敏捷這些手法。

除此之外,課程每周都有安排課中實作以及課後實作,透過每一組把專案工作帶入,可以很清楚了解PMP內所說的工具及技術如何將Hybrid計畫+敏捷應用到職場實務中,對於學習上也很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透過小組討論,同學間可以互相討論專案實務上如何操作,可以有一些知識上的碰撞,相互學習。而每週上課時,黃喆老師也會依照每組的成果給予專業意見,可以讓我們即時調整觀念,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課程學習上我的建議是按照黃喆老師安排的進度走,上課千萬不要缺席,而且要專心,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請教老師,一定要弄懂;回家記得要趁記憶鮮明時趕緊複習;該加入會員、該準備學經歷、該報名考試,請依照黃喆老師的建議,我想這真的是專家判斷的最好實例,這個process真的已經很成熟、很有用。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後,我依照陳老師的建議,快速的翻閱講義,只要覺得沒啥印象的,就做個記號,很快就能把我比較不熟悉的部分,全都標示出來,然後先把這些不熟的部分,都看熟。反覆個幾次,什麼東西在哪一章,大概就都有印象了。而且每次看講義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考前衝刺
我的考前衝刺,是以架構表為主軸,去思考這些流程如何進行、如何聯結,遇到有卡住的地方,就去翻閱講義,或者求助老師。最後,才做考古題,考古題主要是用來驗證自己對各領域知識、流程以及流程銜接的熟悉程度。最後,列出一些該背的東西,然後就努力的去記憶(因為我覺得硬背的,很快就會忘記)。

我記得黃喆老師說過:”他不想教出一堆有PMP證照,但是不會做專案管理的PM”,所以他希望我們能夠把PMP的知識都生活化;陳老師也說過:”PMP的這些TT,是真的可以用在生活中的”,當然每個人的念書方法有所不同,但是我真的很認同黃喆老師與陳老師說的,儘量去理解這些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在生活中。

經過幾次模擬考,因為想報名實體考場,所以拖到6/27才去考試。說實話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很用功,也沒有花很多時間讀書,所以我一直很擔心會考不過。但是,事實證明黃喆老師的這整個輔導流程真的很成熟且穩定。我去考,就順利的過關了。

另外,仕新提供的考前複習也很有用,能夠再一次幫助同學把邏輯連貫起來。也可以很快的檢視自已哪邊有所遺漏。謝謝助教的幫忙。

給仕新的話

首先謝謝仕新黃喆老師、陳老師與助教們的協助,讓我能順利考上PMP。這次參加課程,原本我是抱著利用這次機會,重新檢視我當PM時所進行的工作與PMP架構有什麼差別,卻因此了解目前專案管理跟過往的純計畫性不同,同時也了解agile其實就是PMP的一部分,甚至占了一半以上的比重,還有Hybrid計畫+敏捷,這是我上課前沒有料想到的額外收穫。也謝謝老師們在上課過程分享的案例對於我在工作上有相當的幫助,也確實觀念只要清楚,且不斷思考如何與工作整合,屆能讓我順利考取PMP證照。


再一次謝謝仕新的各位夥伴(包含各位老師、助教與同學)。謝謝。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趙O淳(114/06/22考取PMP)

  104北六 趙O淳 (OO股份有限公司 未公開)

上課之前

我原本就擔任PM的工作,帶著專案團隊透過資訊系統的開發建置來解決金融產業的問題。儘管沒有PMP的證照,工作上也能順利的進行,我原本就是在公司內擔任專案經理,從一開始接觸專案工作時,很多事情都是邊做邊學、靠著實務經驗慢慢摸索,也試著自己找資料、閱讀相關知識來補強。然而,隨著專案規模變大、變動性變高,單靠經驗已經不太能應付實際遇到的問題,尤其在面對需要創新與彈性的情境下,計畫常常需要調整或更新。思考了幾天,決定以上課的方式來補充自己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釐清一些混淆的觀念,最後選擇了仕新開始我的專案管理之旅。

其實,對我來說,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課、讀書、考試,是讓我很……的一個決定,因為我已經預知許多人生的轉變將會在這段時間同時發生。首先是工作性質上的轉變,然後是生活型態的轉變,我即將在上課的第二週迎接女兒的誕生。其實,我也一度很懷疑我是不是能夠順利的完成課程,參加考試。但是,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了解到仕新在專案管理領域有不錯的教學口碑,也才更清楚原來現在的 PMP 課程已經是混合式管理,能夠結合傳統計畫方法與敏捷思維。這樣的方式其實非常符合像金融產業這樣一方面受限於主管機關的規範,一方面又需要具備快速應變能力的需求。

所以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並把這些知識內化,成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我的生活在課程開始後,就一路大爆炸。工作上,要適應全新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團隊,這真的是件辛苦的事情。白天上班,晚上還要找時間自己做功課去追趕新工作上的事務。而前幾週的課程,又有很多重要的觀念要理解,因此我只能趁著記憶還很鮮明的時候,利用時間對著課本把黃喆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與例子回憶一下。我個人覺得黃喆老師的教學法很不錯,在上課期間,最大的收穫除了系統化地釐清了自己過去在實務中摸索的觀念,也真正理解到專案管理不只是流程和工具,更是關於「人」與「決策」的管理。講師用實際案例講解各種情境下的應對方式,讓我把過去工作中曾遇到的瓶頸都重新串連起來,像是突然變動的需求、資源配置不足,或者是跨部門溝通不順等等,在課堂中都有具體的框架可以參照。

分組實作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必須一起討論WBS、風險矩陣、溝通策略等等,這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專案管理其實就是在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目標、立場與語言。也因為實作過程中要一起產出成果,激發了很多實務的交流與啟發,讓我覺得這門課不只是在「學知識」,而是在「累積能用的經驗」。

課程學習上我的建議是按照黃喆老師安排的進度走,上課千萬不要缺席,而且要專心,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請教老師,一定要弄懂;回家記得要趁記憶鮮明時趕緊複習;該加入會員、該準備學經歷、該報名考試,請依照黃喆老師的建議,我想這真的是專家判斷的最好實例,這個process真的已經很成熟、很有用。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之後,其實並沒有馬上進入準備考試的狀態,而是花了一些時間把課程中的重點重新整理,對照自己過去的專案經驗,試著用PMP的觀點去重新看待那些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這個過程幫助我建立了更完整的邏輯脈絡,也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具體。

考前衝刺
接下來的準備階段,我開始規劃自己的讀書進度,搭配仕新提供的線上教材與模擬試題,把五大過程、十大知識領域、還有敏捷/混合式的概念反覆練習。剛開始做題的時候其實會有點挫折,尤其是情境題,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點,而是對整體專案邏輯的理解與判斷。但也因為這樣,每做完一套題目,我都會回頭檢討為什麼會錯、邏輯斷在哪裡,這反而變成一種學習的加速器。

這段準備期間,不只是為了考取證照,更像是在把自己過去的實戰經驗「升級成有系統的知識」,也讓我在工作中開始嘗試應用更多標準化的工具與溝通方式,效果非常明顯。

另外,仕新提供的考前複習也很有用,能夠再一次幫助同學把邏輯連貫起來。也可以很快的檢視自已哪邊有所遺漏。謝謝助教的幫忙。


給仕新的話

首先謝謝仕新黃喆老師,非常感謝仕新團隊一路以來的用心安排與專業指導,讓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能有系統地強化專案管理的知識與思維。無論是課程內容的深度、講師的實務經驗,還是助教與行政團隊的協助,都讓我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感受到滿滿的支持與鼓勵。

特別是在分組實作與模擬題演練的過程中,不只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訓練。從一開始的摸索到後來能更有信心面對情境題與實務應用,這份成長的歷程,是非常寶貴的收穫。

再次感謝仕新打造這樣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優質學習環境,讓專案經理們不再只是「經驗主導」,而是能具備國際認證的視野與工具,帶著更強的邏輯與方法面對每一個挑戰。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朱O堯 (114/06/27考取PMP)

  103北平晚 朱O堯 (尚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上課之前

我原本就擔任太陽能工程的專案經理,多年來負責從案場勘查、系統設計、法規申請到現場建置、驗收併聯的整體規劃與執行。隨著再生能源政策推動加快,專案數量與複雜度也日漸提升,案場分布廣、參與單位多,協調與管理的難度也隨之而來。

雖然過去沒有PMP證照,我憑著經驗、直覺與團隊合作,也能完成大多數專案。但我逐漸發現,當案場條件、主管機關政策、施工資源或業主期望產生變化時,原本「照表操課」的專案方式會變得十分吃力。這時我才意識到:再多的實務經驗,也需要理論與方法的補強。

為了尋找突破,我開始自學一些專案管理的相關書籍與敏捷開發的概念,卻始終覺得零碎且難以整合。直到經同事推薦,我認識了仕新教育的PMP課程,才讓我真正接觸到系統性且符合現代專案需求的混合式管理思維。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現在的PMP,其實早已從「傳統瀑布式管理」演進成能靈活整合計畫導向與敏捷方法的混合式管理。這樣的理念與我所處的產業特性高度契合:在太陽能領域,我們不僅要面對主管機關繁瑣的審查、施工圖說核可、法規限制,還要隨時因應現場地形、天候、業主想法變更等因素調整專案計畫。這就是典型的高限制下高變動專案,需要更彈性、更全面的管理方式。

非常慶幸我選擇了這門課,也遇到了很棒的老師。黃喆老師把艱澀的理論,講得邏輯清晰又結合實務。透過他們的引導,我學習計劃跟敏捷的知識架構一一對應到過去的實戰經驗中,從而釐清很多我一直以來感到模糊或無解的地方。例如:我過去在應對利害關係人衝突時,往往憑經驗協調、反應式處理;但現在我學會如何透過利害關係人分析、溝通管理計畫,預先掌握風險與期待差距,更有策略地領導團隊。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我從不是一個擅長背誦的人,也沒有太多時間進行大量題海戰術。但老師教會我如何用系統性的方式建立知識邏輯,讓PMP的知識能自然滲透到工作決策中。這段學習旅程,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也讓我知道自己其實可以做得更好。應對工期、天候、協力廠商變動等各種挑戰。

我也不是沒有猶豫過。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開始上課、讀書、準備考試,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工作已經非常忙碌,經常需要加班處理現場或文件,專案進度也牽涉到非常多利害關係人,壓力很大。有時候下班已經很晚,還是得逼自己打開教材、跟上課程進度,這種「雙軌生活」確實不容易。

但我告訴自己:如果一直等「有空再學」,那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

考前衝刺
我不是一個喜歡背書的人,也沒有太多時間大量刷題,但老師的課程幫我建立了清晰的知識架構,讓我能把這些管理邏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現在的我,不只是在做專案,更懂得如何有方法、有策略地管理專案。

給仕新的話

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投入PMP的學習與考試,對我來說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工作繁忙已經是常態,要在夾縫中安排讀書、複習與跟課,真的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在加班後的夜晚、出差旅途中的空檔,硬是擠出時間學習。曾經懷疑自己能否撐下去,但我知道,如果只是持續靠經驗「滾動式修正」,專案品質與團隊負擔終究會遇到瓶頸。

最讓我收穫的是——我開始意識到「專案管理不只是一套技術工具,而是一種決策思維與領導框架」。我不再只是把每一個任務推進完成,而是學會思考:這樣的溝通是否符合資源配置策略?這樣的時程調整是否符合專案整體價值?我在「做事」之外,開始更關注「做對的事」。

謝謝老師們在上課的指導及分享對於我在工作上有相當的幫助,也確實觀念只要清楚,且不斷思考如何與工作整合,必定能讓自己有所增長。

再一次謝謝仕新的各位夥伴(包含各位老師、助教與同學) 讓我順利考取PMP證照,謝謝。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林O靚(114/06/23考取PMP)

 103北平晚 林O靚 (台大醫院 管理師)

上課之前

本身在醫院擔任管理師職務,協助醫療團隊品質監測、跨部門溝通、流程優化等工作。在醫院裡做事做事是依照規章、制度執行,久了容易讓自己的工作思維被既有的SOP框架住。

有時會不禁開始反思自己的職場價值及定位,我還可以再學點什麼? 平常做的這些事,跟其他產業的同樣職務,或是真正的PM差別在哪裡?查了資料才發現有這麼一個證照叫做PMP,是一個國際認可的系統化框架,能幫助我補足專業知識,也對未來不論自我提升、或職涯轉換有幫助。看到仕新的課程評價很不錯,就決定給自己一個目標,踏上這段進修之路。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PMP課程開始後,我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原來專案管理不是只靠經驗在做,更講究邏輯、架構和背後的思維方式。老師的講解方式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很多例子跟實際專案經驗,讓抽象的流程變得有感也有畫面。

課堂中的小組實作也非常有幫助。大家來自不同產業,討論中會碰撞出很多觀點,自己也會不自覺開始去比較、借鏡其他人的經驗。這讓我更能理解 PMP 裡那些工具和方法,原來是可以依照情境靈活運用的。像是那種一部分有規劃、一部分又經常變動的專案,Hybrid(混合式)方法真的非常實用。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我基本就是跟著仕新安排的進度來準備。每週上完課,我會利用週末時間再看一次線上課程,把當週沒聽懂或上課恍神的地方補上,同時也會整理筆記,把該章的重要概念寫下來,再配合線上題目練習。這樣的節奏持續了七週,慢慢把知識鞏固起來。

考前衝刺

從第八週開始進入總複習,題目不再只是單一觀念,而是結合傳統與敏捷,難度也更高。
剛開始模擬考的表現真的有點挫折,題目難以理解、時間有限的壓力,加上精神狀態不佳,導致分數不太理想,會覺得自己好像離合格還有一段距離。

還好在每週的讀書會裡,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經驗分享和讀書方法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也慢慢調整心態,不再只靠記憶去答題,而是從題目情境出發,用邏輯去推理選項。模考成績也逐漸進步,整體自信心提升不少。

對我來說,除了把該讀的書唸完之外,心態的調整比什麼都重要。也提醒自己不要因為看到同學考過就產生焦慮,這其實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比賽。

給仕新的話

很感謝仕新提供這麼完整、有系統的課程設計,對我這種非PM背景的人來說,照著進度走真的可以穩定累積實力。黃老師的教學我特別喜歡的一點是,他會在課堂上不斷提醒我們敏捷思維,而且會設計許多二選一的模擬題,幫我們修正舊有的直覺與錯誤觀念。

最後,謝謝所有老師、助教和班上的同學,這段準備PMP的過程對我來說不只是進修,更是一段自我整理與成長的旅程。報考PMP,是我今年做過最不後悔的決定之一!


【PMP專案管理心得分享】李O祐(114/06/20考取PMP)

  99北六 李O祐 (資拓宏宇國際(股)公司 SSP規劃師)

上課之前

我目前是在一家資訊公司從事PM相關的工作,主要負責帶領專案團隊的同仁們通過系統整合的技術來解決政府單位的各種需求。雖然我的職稱裡有「專案」兩個字,但一開始其實對專案管理的真正意涵並不熟悉。工作初期,大多都是靠著前輩帶領邊做邊學,處理流程、排程、溝通協調的事務時,常常是通過直覺在應對。

後來我通過公司的資源開始自學起專案管理的相關知識,也查了一些PMP的資訊。但PMBOK的內容艱澀又抽象,而且很多專有名詞和流程圖,讓我當下很難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涵與如何應用於我日常的工作情境。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同事看出我的困惑,推薦我可以去上他以前上過的仕新管理顧問的PMP課程。他說那裡的課程講解的扎實,能幫助像我這樣有實務經驗但缺乏系統知識的人完整專案知識架構。也是當下讓我知道PMP還分成混和式、傳統與agile,聽完後我就覺得通過上課讓我在專案管理這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肯定是有幫助的。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進入課程後,我立刻感受到PMP學習的系統性與專業性,尤其是在分組實作的安排上,讓我不僅是被動地聽課,而是主動投入在專案管理的實作與思考中。當時我們小組共同設定了一間虛擬公司與一個具體的專案,從零開始模擬專案啟動的完整過程。這樣的設計,讓我將書本上的理論真正連結到實務的情境中,學習效果非常深刻。

在小組討論中,我們首先練習撰寫WBS(工作分解結構),將整個專案的工作細項層層拆解,過程中大家討論如何切分層級、如何避免過度分解,同時也更理解了可交付成果的思維方式。

接著我們還進行了利害關係人的識別與關係人矩陣的製作,討論哪角色在本專案中算不算利害關係人?或是這個關係人是高權力但低關心還是…?這些真實而有思考的題目,也讓我們開始學會用PMP的觀點來分類與規劃溝通策略,這對於未來處理實際專案溝通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們也討論了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因素,從組織文化、流程制度到外部政策、市場變化,每一項都與專案的成敗息息相關。在這次練習中,我深刻理解專案管理不只是技術活,更需要對整體環境有敏銳的洞察與評估能力。

整體來說,這階段的分組實作讓我從過往只是參與專案的一份子,逐漸學會站在專案管理者的高度去看整體架構與流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每位組員都樂於分享經驗,老師偶爾也會協助我們深化理解。這段學習不只累積知識,更是一種專業思維的轉換。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後,我首先將課堂上的9KA(九大知識領域)準備在手機等地方反覆默背,直到能清楚記出每個知識領域與對應的流程階段。除此之外,我也針對課堂中老師補充的重要觀念反覆觀看,看再看、一寫再寫讓這些知識不再只是理解而是真正內化在腦中,我深知這是掌握整體架構的關鍵。


考前衝刺
進入考前衝刺階段後,我將準備聚焦在兩個核心方向:一是強化專案管理流程與九大知識領域的架構理解,二是反覆練習考古題並針對錯誤進行深入剖析。我深知 PMP 並不是靠死背可以應付的考試,而是需要對整個專案管理體系有系統性的理解。

因此,我以《專案管理流程圖》與 9KA 為主軸,每天反覆地默背流程與關鍵步驟,確保其內容都有融會貫通;我也花了大量時間練習歷屆考題與模擬試題。每完成一份模考,我都會詳細檢討錯誤的題目,特別針對那些容易混淆的觀念與語意模糊的情境題,一題題重新釐清。

到了最後一週,我幾乎不再看新的內容,而是專心複習自己的錯題筆記與重點圖表,把所有零碎的觀念重新收斂成有系統的知識,確保自己能夠從整體架構來看題目。

給仕新的話

首先,衷心感謝仕新黃喆老師的教導。還記得第一次到仕新觀摩課程時,就深深感受到老師教學的用心與熱情。無論我們在學習的哪個階段,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主動關心每一位同學,總是熱情地詢問:「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哪裡看不懂?」。老師也常和大家說:「沒問題的,你們可以的!」這句話成了我備考時信心的來源,正因這樣我最終才能順利取得PMP證照,再次誠摯地感謝黃喆老師也非常謝謝仕新的助教及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