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北六 趙O淳 (OO股份有限公司 未公開)
上課之前
我原本就擔任PM的工作,帶著專案團隊透過資訊系統的開發建置來解決金融產業的問題。儘管沒有PMP的證照,工作上也能順利的進行,我原本就是在公司內擔任專案經理,從一開始接觸專案工作時,很多事情都是邊做邊學、靠著實務經驗慢慢摸索,也試著自己找資料、閱讀相關知識來補強。然而,隨著專案規模變大、變動性變高,單靠經驗已經不太能應付實際遇到的問題,尤其在面對需要創新與彈性的情境下,計畫常常需要調整或更新。思考了幾天,決定以上課的方式來補充自己專案管理方面的知識,釐清一些混淆的觀念,最後選擇了仕新開始我的專案管理之旅。
其實,對我來說,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上課、讀書、考試,是讓我很……的一個決定,因為我已經預知許多人生的轉變將會在這段時間同時發生。首先是工作性質上的轉變,然後是生活型態的轉變,我即將在上課的第二週迎接女兒的誕生。其實,我也一度很懷疑我是不是能夠順利的完成課程,參加考試。但是,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了解到仕新在專案管理領域有不錯的教學口碑,也才更清楚原來現在的 PMP 課程已經是混合式管理,能夠結合傳統計畫方法與敏捷思維。這樣的方式其實非常符合像金融產業這樣一方面受限於主管機關的規範,一方面又需要具備快速應變能力的需求。
所以讓我很容易就能理解,並把這些知識內化,成我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上課期間與分組實作感想
就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我的生活在課程開始後,就一路大爆炸。工作上,要適應全新的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團隊,這真的是件辛苦的事情。白天上班,晚上還要找時間自己做功課去追趕新工作上的事務。而前幾週的課程,又有很多重要的觀念要理解,因此我只能趁著記憶還很鮮明的時候,利用時間對著課本把黃喆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與例子回憶一下。我個人覺得黃喆老師的教學法很不錯,在上課期間,最大的收穫除了系統化地釐清了自己過去在實務中摸索的觀念,也真正理解到專案管理不只是流程和工具,更是關於「人」與「決策」的管理。講師用實際案例講解各種情境下的應對方式,讓我把過去工作中曾遇到的瓶頸都重新串連起來,像是突然變動的需求、資源配置不足,或者是跨部門溝通不順等等,在課堂中都有具體的框架可以參照。
分組實作更是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必須一起討論WBS、風險矩陣、溝通策略等等,這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專案管理其實就是在整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目標、立場與語言。也因為實作過程中要一起產出成果,激發了很多實務的交流與啟發,讓我覺得這門課不只是在「學知識」,而是在「累積能用的經驗」。
課程學習上我的建議是按照黃喆老師安排的進度走,上課千萬不要缺席,而且要專心,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請教老師,一定要弄懂;回家記得要趁記憶鮮明時趕緊複習;該加入會員、該準備學經歷、該報名考試,請依照黃喆老師的建議,我想這真的是專家判斷的最好實例,這個process真的已經很成熟、很有用。
上完課程的準備階段
上完課程之後,其實並沒有馬上進入準備考試的狀態,而是花了一些時間把課程中的重點重新整理,對照自己過去的專案經驗,試著用PMP的觀點去重新看待那些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這個過程幫助我建立了更完整的邏輯脈絡,也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具體。
考前衝刺
接下來的準備階段,我開始規劃自己的讀書進度,搭配仕新提供的線上教材與模擬試題,把五大過程、十大知識領域、還有敏捷/混合式的概念反覆練習。剛開始做題的時候其實會有點挫折,尤其是情境題,需要的不只是知識點,而是對整體專案邏輯的理解與判斷。但也因為這樣,每做完一套題目,我都會回頭檢討為什麼會錯、邏輯斷在哪裡,這反而變成一種學習的加速器。
這段準備期間,不只是為了考取證照,更像是在把自己過去的實戰經驗「升級成有系統的知識」,也讓我在工作中開始嘗試應用更多標準化的工具與溝通方式,效果非常明顯。
另外,仕新提供的考前複習也很有用,能夠再一次幫助同學把邏輯連貫起來。也可以很快的檢視自已哪邊有所遺漏。謝謝助教的幫忙。
給仕新的話
首先謝謝仕新黃喆老師,非常感謝仕新團隊一路以來的用心安排與專業指導,讓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能有系統地強化專案管理的知識與思維。無論是課程內容的深度、講師的實務經驗,還是助教與行政團隊的協助,都讓我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感受到滿滿的支持與鼓勵。
特別是在分組實作與模擬題演練的過程中,不只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訓練。從一開始的摸索到後來能更有信心面對情境題與實務應用,這份成長的歷程,是非常寶貴的收穫。
再次感謝仕新打造這樣一個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優質學習環境,讓專案經理們不再只是「經驗主導」,而是能具備國際認證的視野與工具,帶著更強的邏輯與方法面對每一個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